今年12月26日,在毛主席诞辰131年这一天,疑似中国第六代战斗机出现在网络上。
有网友戏称:总以为第六代战斗机是中美之间的较量,没想到是沈飞和成飞之间的竞争……
根据网络视频显示,中国第六代战机有“成飞款”和“沈飞款”,其他先不说,能确定一点:中国战斗机将有意想不到的技术和性能,让世界一惊。
当看到这条信息时,从评论区几乎是兴奋、惊讶。兴奋是中国的战斗机即将迎来第六代,惊讶是中国的战机“第六代”竟如此突然、科幻,还是世界第一家。
也有很多人在思考,在毛主席诞辰日这天出现“第六代战机”的消息,是不是特意安排的?
回看中国战斗机发展史,是真正的从无到有,一步一个脚印,用70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。
1949年10月1日,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,在这开天辟地的日子里,也有心酸的一幕。
出现在上空的飞机方阵,其实很“心酸”:有26架各种类型的飞机组成,真正的“杂牌”飞机方队,并且还飞了两次。
当时新中国并没有成立空军,空军是在1949年11月11日成立的,并且在建国前夕,空军出动6架B-24型轰炸机偷袭南苑机场,投下30颗重磅炸弹,毁坏飞机4架、民房196间,造成24人伤亡。
虽败退台湾,但不甘心,想方设法来破坏新中国建立。所以,在开国大典那天,天空中的飞机方阵是实弹飞行,时刻监视和预防空军骚扰。
除了缴获的“万国牌”战机外,我们什么也没有。靠买?没有国家卖,苏联愿意卖,但提出的条件很苛刻和有损国家利益,关键是靠买并不是长久之计。
那就只能自己造,怎么造?没人才,没技术,没工业基础……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新中国要造自己的战机,真的很难很难。
在难也得造,不造就永远会被外国欺负、恐吓。在抗美援朝中,我们的空军就没有优势,无论是战斗机还是人员素质,都没有优势,经常吃亏,所以必须要造出自己的战机,培养自己的飞行员,打造新中国空军。
东北沈阳的115厂(沈飞的前身),有一定工业基础。抗美援朝期间,115厂承担我国战斗机的修理,如志愿军使用的米格-15。
中国造战斗机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,从维修,再到仿造、研发,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起来的。
除了115厂,还有成都的132厂(成飞的前身)。1958年,132厂组建成公司,开始研发生产战斗机,经过多年发展,成为中国战机的生产基地。
歼-5是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机,是沈飞从修理到制造蜕变的证明,而这样的一个过程,仅用了5年。
歼5参照了米格-17F,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。其特点是体积小、重量轻、低空机动性能好,配置仿制的“涡喷-5”发动机。
1956年开始批量生产,1959年停产,3年时间共生产了767架,提高我国空军实力和国防力。
成飞在歼5的基础上,研制了歼-5甲和歼教-5两款,标志中国在世界上进入喷气式战机国家生产行列。
第二代战斗机的特点是超音速,我国第二代战机以歼6为代表,是沈飞在上世纪60年制造的一款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。
沈飞在歼5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研发,参照米格15、米格17、米格19的优点性能,搭载WP-6涡扇发动机,提高战斗机飞行速度,生产出歼-6。
歼6本质上是一款过渡机型,1960年投入生产,1983年停产,共生产了5205架,2010年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装备。
中国的第二代战机,本质上依旧是仿制,尤其是根据米格-19进行多次改进,但因为中国飞机生产技术条件限制,歼-6提升不大,是一款过渡品。
歼-7为单座单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,我国第一款两倍音速战机,参照米格-21、F-13型制造,在技术上并没有正真获得多大的突破,整体性能和世界主流二代机差不多。
1969年歼-8完美试飞成功,并投入量产。在后续的研发中,歼-8衍生出很多类型战机。
歼-8Ⅱ战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空高速全天候战机,由沈飞用了15个月从图纸变成飞机,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最好的水平。
歼-8Ⅱ也有一个沉痛的故事:2001年4月1日,王伟驾驶的歼-8Ⅱ与美军EP-3侦察机相撞,导致王伟驾驶的歼-8Ⅱ机毁人亡。
这次相撞暴露了我国现役战斗机的性能问题,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和技术开发,提升我国战斗机性能,提高我国空军制空能力,夯实我国国防实力。
中国第三代战机歼-10,代号“猛龙”,是全天候、高性能、多用途战机。1998年歼10试飞成功,采用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,有体量中型、多功能、超音速、全天候特点,2003年正式服役。
另一款就是歼-11,代号“应龙”,参考苏-27SK制造,采用双发动机布局、火控雷达、头盔瞄准等装置,有强大的机动性和制空能力。
歼-11B是歼-11的衍生款,在材料、装置、设备等上完成国产化,相较于歼-10,歼-11B有航程远、载弹量大的优势。
歼-15是根据苏-33和歼-11基础上改进研发的舰载机。2005年,“瓦良格号”航母经历15200海里、耗时123天抵达中国辽宁大连,随后进入改装,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“辽宁舰”。
有了航母,那必须有舰载机,歼-15就孕育而生。虽然歼-15外形与苏-33很相似,但是又有不同:新增鸭翼、2台大功率发动机,能够折叠机翼等。歼-15完全能在航母上起飞降落,性能表现很优秀。
歼-16是沈飞根据歼轰-7A创新研制的四代战斗机,是一款双座、重型、多用途战斗机,有轻巧灵活、易于操作的特性,适用于空对空作战,也能够执行对地、对海打击,是空军攻防兼备转型重要装备之一。
对标四代战斗机:俄罗斯的米格-35、苏30SM战机、苏33、苏35,美国的F-15E、F-18、JAS-39战斗机等。
第五代战机的特性是隐身,除了机动灵活、载弹量大、续航长的特点外,最重要的就是隐身能力,这是五代战斗机的标志。我国第五代战机主要有歼-20和歼-35。
歼-20研发计划在1997年就提出,当时面对的难题不止是续航、航电系统等问题,还有隐身技术的攻克。经过10多年的努力,2011年歼-20完成首飞,宣告中国五代战斗机问世。
另一款五代战机为歼-35,采用单座、双发、外倾双垂尾总体布局的多用途隐身舰载机,其特点为隐身性能强,更加灵活,速度较快、载弹量更高,兼顾隐身对空、对面作战,也是一款一机多型的战机。
第六代战斗机的定义是什么?第六代战机称为人工智能控制的吸气式高超音速战斗机,重点在人工智能控制,也就是说战机性能要比五代机更好外,还要有人工智能控制。目前世界暂时没哪个国家亮相六代机(除了中国,但官方并未说明,不敢肯定,也许是六代,也许是五代半)。
近几天在网络上出现的中国“六代机”是如何的?如果这是六代战斗机,那么AI必不可少,从网络上的视频来看,中国的“六代机”性能相较于歼-20会更好,体积更大(相较于歼-20),外形更加独特,几乎是扁平化(没有垂直尾翼和鸭翼),有一种“科幻感”,符合大众对“六代机”的期待。
中国战机的发展史非常艰辛,从无到有,突破零的过程很难,从一到二的过程很艰辛。回看历史,在很多时期因我们的战机性能而吃亏,比如、与美国侦察机相撞、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等,我们不敢“摊牌”和亮剑,只能韬光养晦,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战斗机与国外(美过)的有差距。
海湾战争爆发以来,我们猛地发现,战机出现代差或者没有硬核技术,在现代战争中是要吃亏的,是很难做到克敌制胜的。进入21世纪以来,我国全力发展战斗机,尤其是在战斗机技术上不断攻坚、创新研发,不仅有了完善的生产线,并且还有比较硬核的技术,保障了我国空军制空权和国防力量。
诉讼案件的复审审查、省检察院复核跨省交叉进行,充分的发挥大国的优势,二审在本省内跨地市交叉,新疆西藏特例,而是否上诉、提起再审、等、申请,由每个案件的当事人决定,因为能提前勾兑,有些人胆才肥